姚春德校友荣获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杰出成就奖
时间:2025-04-17 来源:校友会办公室 作者:
近日,2025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第九次全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理事会扩大会议在北京开幕,在会议开幕式上,金红光院士、朱俊强院士为2024年度杰出成就奖获奖者姚春德教授颁奖。
姚春德教授,1955年生,1982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内燃机专业,获工学学士;1988-1997年任职于安徽工学院(现合肥工业大学)动力机械系;曾任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在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下,姚春德教授从事科研工作以来,共发表论文三百余篇,被 564 篇文献引用1019次。其中SCI收录62篇,EI收录116篇,h指数为16,他引h指数为14。作者所发表的论文中,工程领域占 28.3%,能源领域占14.3%,化工领域占13.4%,化学领域占11%。被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德尔福公司、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威斯康辛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引用。承担并完成数十个科研课题和项目,包括8个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其中有2项为重点课题;4 项“863”课题;2项天津科技支撑重点课题以及数十项企业合作项目。获得专利超过60件,其中发明专利22件。软件著作权6项。
姚春德教授在学科服务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提出柴油甲醇二元燃料燃烧理论。该理论打破了自压燃式发动机发明以来一直沿用单一燃料燃烧的形式,提出两种不同性质燃料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阐明了两种燃料间相互作用及关系,为性质不同的两种燃料共燃的优化匹配及其高效清洁燃烧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柴油甲醇组合燃烧技术(DMCC)。该技术不仅具有很强的节能效果,而且实现了无需尿素辅助可满足国 V 排放法规要求的目标,创新出全新的柴油重卡低排放技术路线。该技术通过国家工信部组织的专家鉴定,被认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并纳入柴油机以甲醇为替代燃料的主要应用方式(工信部节 2012[42])。目前该技术已在全国 14 个省市得到实际应用,并荣获 2016 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出版专著《柴油/甲醇二元燃料燃烧理论与实践》,成为甲醇在压燃式发动机上应用的学术领头人
2. 最早研发出电动增压器,消除公交车柴油机加速排烟。研发的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可基本消除柴油公交车加速冒烟。该技术得到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支持,并获 2012 年度中国机械联合会二等奖,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
3. 编著《内燃机爆震及其对燃烧室组件破坏的机理》一书,阐明了内燃机爆震时破坏活塞等部件的机理,为内燃机性能进一步强化提出了燃烧室结构设计的重要指导。
4. 提出了发动机废气余热在线制氢方法,为发动机废气余热高效利用创出一条新途径。
5. 提出油束碰撞混合气形成方法并发明一种提高燃料经济性的汽油用生物添加剂,为小缸径单缸机和汽油机节油提出了新的方法。另外,建立了喷嘴落座冲击应力计算公式,为我国燃油喷射系统自主创新提供了设计计算依据。此外,作为主要执笔人之一,参与国办文件《关于加强内燃机节能减排的意见》的撰写。该文件已于 2013年2月发布(国办发〔2013〕12 号)。文件的发布对促进内燃机行业和学科的发展及其未来的战略具有深远意义。由于该项工作对内燃机行业的贡献,获得 2015 年度中国机械联合会颁发的二等奖。参与工信部组织的甲醇车试点工作并担任专家组成员,成为国内外车用压燃式发动机规模应用甲醇燃料的代表,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2015-01-18)和天津电视台新闻节目报道(2014-12-20 和 2015-12-24)。
姚春德教授从教 30 余年,始终视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为己任。担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生的基础理论教学课。已培养博士生44名,硕士研究生50余名。其中2人分别被评为天津大学2011、2015年度“优秀博士论文”。获得2011年度天津教育系统“教工先锋岗”称号、2012 年度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称号以及 2011 年、2015 年“研究生优博指导老师”。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由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科学一处共同主办,是国内燃烧学界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学术盛会。此次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分会“杰出贡献奖”的授予,不仅是对姚春德教授学术成就的认可,也是对他个人品格和学术精神的褒奖。此次荣获“杰出贡献奖”,姚春德教授表示,这是对他个人及其团队多年努力的认可,也是对天津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的肯定。虽已年届七旬,他仍将尽心尽力,为我国燃烧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后备人才的培养继续发挥余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