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祝愿
时间:2021-04-25 来源:校友会办公室 作者:校友会办公室
感恩·奋进·祝愿
管理工程系第一届管理工程研究班 魏红武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980年初,国家经委下发文件,要求各省、市,各部门从现有干部中挑选一批人学管理,目标是培养一批精通业务的管理专家。
当时中国的管理培训才刚刚起步,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的大学非常少。合肥工业大学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大学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徽省委做出了由省委组织部、省经济委员会和合肥工业大学于1980年6月联合举办第一期管理工程研究班的决定,具体由时任省经委副主任的倪则耕同志和时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的卢荣景同志负责。
该班学制2年,学员是从安徽省工交系统大中型企业和政府经济部门里具有大学文化的干部中按招生人数的1:2比例进行遴选,再经过合肥工业大学组织的考试择优录取。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试两个部分。笔试科目为政治经济学、高等数学、外语、企业管理等四门课。学校根据笔试成绩进行筛选,再对筛选后的人员进行面试。我有幸通过了上述考试,成为了这个班42名学生中的一员(当时入学44人,后因工作原因退学2人)。
图为我当年准考证
作为管理工程系第一个管理工程研究班,学校和系里非常重视,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教学上,由当时的系主任、教授潘企之先生主持制定了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讲座在内的二十多门课程的高标准的教学大纲,并为实施大纲所需师资的配置及外校教授的聘请亲力亲为。潘先生当时已是71岁高龄的老人,但他不顾身体有病,在两年中对这个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悉心过问,殚精竭虑进行组织。
在生活上,系里把原来作为教师宿舍的新楼给我们作为宿舍,并专门为我们配置了一台当时还不多见的大电视机;除了安排我们在教师食堂就餐外,还专门安排了宿管阿姨在楼下为我们烧开水,以解决我们离开水房较远的问题。此后的岁月中,我们班的同学在多次聚会中谈及这两年的学习生活,大家都很感恩学校和系里为我们所做的精心安排和努力。
其次,我们感恩学校和系里的教职员工对我们的倾心付出。在两年的学习生活中,系里给我们配备了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尽管我们班的同学们都在大学时学过高等数学,但是,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等数理统计的内容绝大多数同学是第一次学习(有两名同学大学时分别是数学和物理专业)。顾秉琏老师和朱功勤老师不单在课堂上认真给我们讲解艰涩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课后也极其认真地批改我们的作业。每当看到那计算步骤非常繁杂的线性代数作业中老师用红笔做出的批改时,我们就从中感受到了老师们一丝不苟的研桑之心。
专业课由郭景阳老师、谢毓才老师等担纲讲授,学校还聘请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的老师主讲信息系统设计等前沿课程。当时,企业管理领域的教材几乎是空白,市场学、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教材在新华书店几乎没有。因此,讲授专业课的老师们不得不多方查找相关的资料,然后,自己编写这些课程的讲义。每门课开课前,当我们拿到那些散发着油墨气息的打印教材时,心中都充满了对老师们敬业、勤奋的崇敬之情。
除了自编教材外,有些教材还从香港购入。特别是在省委的关心下,还为我们从香港购买了管理大师德鲁克先生的名著——《有效的管理者》,这是当时中央主要领导批示供高级干部学习的用书。
最后一个学期的论文实习既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总结,也是学以致用的实践。为了让我们能够在当时中国一流企业实习,系里的领导和老师们提前几个月就通过一机部与上海、大连等地的部属大企业联系,并且不辞辛劳地提前去安排。实习中,他们又分别带队和我们一起去实习地,帮助我们安排吃、住以及与企业相关部门的对接,落实我们的实习计划。正是他们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使我们成功地完成了实习和论文写作。
当我们回校后顺利通过有外校知名教授和原省经委专家参加的答辩时,大家都从心底涌出了深深的感恩之情。感谢那些为我们默默付出的老师。没有他们的努力,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成功!
图为卢荣景同志与其他领导同志参加结业典礼并与管理系教师和同学们合影
我在这里还要特别提及我们敬爱的潘企之先生对我们的关爱。先生由于喉疾和身体原因,不能亲自给我们上课,但是,他仍以极大的热情和爱心关注着我们的学业。
他知道我入学之前在淮南机械局“七·二一”大学讲授政治经济学,考虑到结业后我可能继续从事教学工作,就约我去他家里,对我提出了在工大学习的两年里以及结业以后的学习要求:一是政治经济学要学经典著作,所以,必须要通读《资本论》。并要求我每读完一部分章节要把读书笔记送给他检查,有什么问题可随时去问他。同时,他也把自己的一篇论文打印稿送给我,以便我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一个明晰的指导纲要;二是要学好英语,这样才能通过阅读英文资料,了解管理学科的最新信息。他说学英语贵在坚持,要我每隔一段时间去他家时把他订阅的英文版《北京周报》带回宿舍阅读。虽然当时这两个要求让我感到时间非常紧张,但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确实使我终身受益。
班里另一位同学在若干年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中回忆起潘先生对他的关怀和帮助,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潘先生令人崇敬的育人之心。那是在我们实习之前,该同学的单位因为财务上比较紧张,要求他回单位实习。潘先生知道此事后,认为让学生失去这样的实习机会太可惜,就对他说,你按计划去实习,费用问题我们解决。该同学当时认为这意味着费用由系里解决,就按潘先生所说和同学们一起去了大连。实习回来报销后才知道此笔费用是潘先生用自己的钱支付的。这位同学离校后曾多次和我提起此事,每次谈到最后,声音都有些哽咽。
图为我的《资本论读书笔记》
图为潘企之先生的论文打印稿
我们还要感恩这个时代。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了我们用这两年里所学到的知识作为基础去开拓、发展自己事业的机会,也使我们能够用这两年里所学的知识为基础去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去奋进、拼搏,做出自己一点微薄的贡献。
从1983年开始,由于形势的需要,同学们陆续走上了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省内大中型企业的领导岗位。
在省交通系统的几位同学,先后领导并参与设计、修建了我省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座长江大桥、太平湖大桥,领导、组织协调了全省的交通管理工作;在机械系统内,有的同学领导并参与了凯斯鲍尔的引进、吸收、消化、量产的全过程,有的同学在机械部门的研究所、机械零件制造企业领导了企业改制、走向市场的艰难过程;军工系统的同学们不辞辛苦、多方奔走,成功地领导企业从山区搬迁到合肥并根据市场的需要开发转产民用产品;电子系统的几位同学领导并参与完成了全系统由电子到信息产业的改并,使全省信息产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石化、冶金系统工作的同学,不管是在大企业还是在中型企业,都以身作则、任劳任怨地努力工作,和其他班子成员一起,成功地引领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破浪前行;在住房和建设系统担任领导工作的几位同学基本上都在合肥市,合肥市这几十年城建面貌的巨变里,有他们的努力付出,心血沉淀。
在各级政府机关的同学们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安徽的社会、经济发展而尽心尽力地工作。在马鞍山市委和市政府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几位同学,他们和马鞍山市的其他领导一起,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建设,殚精竭虑,坚持不懈,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将一个传统工业城市打造成了既有现代工业又有文化内涵且山清水秀的新“江南一枝花”;在安庆市主政经济工作多年的同学,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呕心沥血,以致积劳成疾,刚退休就大病一场。好在意志坚定,在医生和家人的帮助下,现已康复。在原国家轻工业部工作的同学,对安徽美菱冰箱的研制和市场拓展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并给予了大力支持。
四十多位同学离校后的工作生活经历丰富多彩,难以一一尽述。再加之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同学难以联系,因此,难免挂一漏万。但有两个同学必须在这里具名提及。
一是在省政府参事室工作的杨振斌同学,他是杨振宁先生的堂弟。离校后一直在安徽的经济部门工作。古稀之年还在为安徽的发展出谋划策,多方奔走,积劳成疾后不幸病逝,把一生献给了自己挚爱的家乡——安徽。行文至此,内心哀痛!但也相信后辈们一定会用建设美好安徽的实际行动告慰他的英灵。
另一位是张松山同学。他退休后,多年义务帮助合肥凤凰之家肿瘤协会的会员们学习电脑知识和智能手机知识,让这些同志与时俱进,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他的义举我们也是后来通过我省主要媒体的传播才得以知晓,大家都对有这样的同学而感到骄傲。
我在离校后就被调到正在筹建的安徽企业管理学院任教。由于在合工大的两年里和工作之后一直按照潘先生的教诲坚持学习英语,我在1986年顺利地通过了加拿大政府设置的英语考试(与雅思考试同等难度),并在1987年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加拿大国际培训基金会进修工程经济和项目管理。在加拿大将近两年的学习和实习中,我不但完成了进修任务,还在美国《成本工程》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
图为我1988年在美国《成本工程》上发表的论文
回国后,我参与了中加两国政府的合作培训项目——安徽管理发展中心的筹建,并在此单位一直工作到退休。三十多年里,我们和加拿大国际培训基金会、美国马里兰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比利时西弗兰德省经济研究院等国外机构合作,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我国和我省培训了一千多名企业和政府的领导干部。对于我工作中取得的一点成绩,组织上也给予了肯定。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授予我“全国管理培训优秀教师”的称号并通报表彰;2007年,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聘请我为中国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
如今我们班的同学们都已退休多年,年龄最小的我也已是两鬓染霜。但每当我们回忆起在合工大管理系学习的时光,内心仍抑制不住地激动、感恩、难忘!回忆起离校后的峥嵘岁月,也可以无愧地说:我们没有辜负党的期望,没有辜负母校老师们的培养。
图为2017年结业35周年回母校聚会留影
2017年,同学们在阔别35年的斛兵塘畔相聚。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天的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在学校的领导下,在教职员工的努力下,已经步入中国管理学科的明星之廊。作为曾经的学生,我们为此感到骄傲、自豪和荣光。我们发自内心地祝愿: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能早日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建设国际化、研究型、特色明显的管理学院中创造更多的辉煌!
最后,我将我们班部分同学在离开母校三十七周年之际在马鞍山市聚会时的一首七律略作改动,以为结尾。
别梦斛兵绿岸边,
雨山湖畔忆华年。
北楼日暖勤听理,
西舍灯明苦探玄。
归田瞩目振坤乾。
师恩教诲常追忆,
惟愿吾黉登顶巅。
作者简介
魏红武 ,男,1953年出生。1973年-1976年在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二系机制工艺专业学习。1980年-1982年在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工程系管理工程研究班学习。毕业后在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任教,曾获得“全国管理培训优秀教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