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脱贫路上的“贴心人”——张磊校友
时间:2021-05-07 来源:校友会办公室 作者:校友会办公室
校友简介
张磊,1981年出生,2004年本科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专业,2007年硕士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现任灵璧县渔沟镇郑楼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张磊先后获得2018年省委宣传部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全省“最美家庭”、2019年省直单位爱岗敬业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被县委组织部评为2018、2019年度优秀选派帮扶干部。今年2月,张磊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张磊2月2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门口接受记者采访
2018年4月,经个人主动申请,在中共安徽省委网信办工作的张磊来到贫困村灵璧县渔沟镇郑楼村担任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三年来,他听民声、察民情、访民意,急群众之急、想群众之想,帮助困难群众不断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现实问题,千方百计为广大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他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用真情凝聚起民心。
抓党建,做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张磊到村后,切实扛起第一书记的责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班子带队伍。组织村“两委”干部、扶贫小组长赴附近乡村学习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扶贫资料整理工作经验,与致富能人、返乡创业群体中的优秀年轻人才交朋友,鼓励他们向党组织靠拢,进入村“两委”班子。村党总支连续被评为县先进党组织、五星级党支部。
这段时间,张磊比平时更忙了,他经常组织村中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开展党史学习,回顾党的发展历程,提升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作风建设。为下一步乡村振兴谋好局、起好步。
“我们学习党史,就是要知党情、感党恩、跟党走,把学习党史跟乡村振兴工作结合起来,要求党员干部弘扬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根本宗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勤走访,做困难群众的服务员
张磊到村后,集中利用两个月时间,查阅村级和户档资料,考察扶贫大棚,走访各村民组,广泛征求意见,迅速熟悉了村情,研究制定了村级发展规划和年度脱贫计划,找准了工作切入点和突破口。在日常扶贫工作中,他总是亲力亲为、尽职尽责。每入一户,他都同贫困群众深入交流,细看责任牌、细算收支账、细查群众生活情况、细问户内需求,努力摸准实情,务求精准,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郑楼村先后被市、县评为脱贫攻坚示范村。
为了解民情,体察民意。上任伊始,张磊就一头扎进群众中。遇到群众的冷嘲热讽,他从不躲避,总是耐心倾听,仔细认真地琢磨群众不满的症因在哪。五保贫困户吕永贵爱骂人,在村里是出了名的臭脾气,村民们见了他都绕着走。张磊认真分析原因,帮助他在镇环卫队安排了个保洁工作,让他有事干、有收入。现在的吕永贵心情开朗、臭脾气也改了不少。
张磊与村民吕永贵
贫困户邱德广已年过古稀,儿子邱中海自幼患有癫痫,2017年底在省立医院做了开颅手术,手术费17万余元。按照健康扶贫有关政策规定,报销16万余元,自费8000余元。2018年8月,张磊入户走访时,邱德广突然问道,可否按照健康扶贫“180”政策,再报销一些。张磊回村后,立即查阅资料,联系镇扶贫和卫生部门,进一步了解健康扶贫政策。搞清了适用对象后,又专门入户宣传解释。当得知可以申请大病临时救助后,他又主动联系民政部门咨询。考虑到天气炎热,邱德广年纪大,张磊拿着邱中海的检查资料,冒着酷暑,多次辗转于县民政局、镇民政所。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多次协调,县民政局批准按最高比例进行救助。9月底,邱德广领到救助款时,他冒着高温跑到村部,连声道谢。
张磊有一个习惯,每当遇到群众误解、工作推进烦心时,他总喜欢到村边的“出村路”上转一转。张磊刚驻村时,有一次被几位群众堵在这条出村路上,当时群众情绪激动,张磊了解了情况才知道,由于这条出村路年久失修,雨天难行,群众意见很大,他们认为村干部不作为。“年底我们争取指标完成了这条道路的硬化,我发现再经过这条路时,主动与我打招呼的群众明显多了,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当时就在想,群众之所以有意见,还是因为我们的工作做的不到位,做的不够精准,这给我以后的扶贫工作带来了很大启发。”回忆起这段经历,张磊这样说道。所以,每次看看硬化了的路面,张磊就回想当初进村扶贫时的困难,更加坚定了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村边的“出村路”
驻村扶贫三年间,张磊先后帮助困难群众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愁难急盼”问题300多件。虽然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过程中,挨过骂、受过气,但也收获了群众的信任,增进了感情。现在郑楼村的群众在脱贫路上,有啥心事、遇到啥困难,总会第一时间找他说一说。
强产业,做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三年来,张磊带领村“两委”干部依托省委宣传部帮扶建设的千亩扶贫大棚,大力发展瓜果蔬菜、花卉苗木等传统种植,积极引进扩大草莓、树莓、薄壳山核桃种植,推动多元化、特色化种植,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推行大棚果蔬无公害种植,推动大棚西瓜、树莓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引进电子元件、家纺服装加工厂,设置扶贫公益岗位,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贫困户增收。村集体收入由十万余元增至近百万元。
他还邀请市农科院专家到村指导大棚种植,联系省高校联盟后勤(餐饮)集团采购滞销蔬菜近9万斤。整合扶贫资金近60万元,建设700多立方米的果蔬冷冻平台,延长保鲜期,减少产后损失。与县扶贫局、县供电公司多次协调,建设光伏电站710kW。设置保洁员、护林员、秸秆禁烧宣传员等公益岗位50余个,引进电子元件加工厂、家纺服装加工厂,引导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五保户在村就业。
2018年夏的一天,张磊和村干部们刚忙完村庄环境巡查,大汗淋漓地回到村部,还没歇一会儿,外面突然刮起大风、下起暴雨。张磊又顶着狂风、冒着大雨赶到棚区,揭下棚膜,有效减少了大棚损失。2018年夏天,经过前期一系列勘察、设计,村级光伏电站施工在即,县供电公司突然通知,因存在安全隐患,无法施工。张磊冒着40多度的高温,来到扶贫产业园区,头顶烈日,联系镇供电所工程师,实地勘察,忙了一个上午,确保了光伏电站项目顺利实施。
村民卓帮杰去年建起了养鸭大棚,这几天正为流动资金缺口和养殖用地烦恼,张磊知道后,及时联系了相关部门,帮助他解决了难题。“当时我给张书记说了一下,没想到张书记就放在心上,他亲自跑前跑后的,帮助我及时做了贷款,把地弄好,他真是我们的好书记、群众的贴心人。”
在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张磊团结全村党员干部,动员全体村民,全身心投入,处处当好“排头兵”。他带领村“两委”干部,组织党员、群众拆除旱厕800余间、破旧房屋80余间,完成户厕改造200余户,建成公厕10座。经多方协调,三年来郑楼村实施了两次电网改造,安装路灯300余盏,全村户户接通自来水,主干道硬化5600余米,铺设下水管道1100余米、柏油路8000余平米,建设了新村部、新农民文化广场、新卫生院,完成了郑楼小学院墙翻新、校园南扩工程,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
近年来,郑楼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卫生村,驻村工作队被评为省属单位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雏鹰志愿服务队”被评为省级志愿服务先进典型。
冲一线,做疫情防控的战斗员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张磊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号召,舍弃与父母妻儿的团聚,提前返岗,团结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他连续在村坚守3个月,与村里党员干部一起,严格落实宣传、排查、隔离工作,对出入村口的车辆、人员详细登记、测量体温,确保疫情零输入。
他心系群众,组织人员细致排查湖北省及外省市返乡人员,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对全村12名汉返人员,安排村卫生院医生每日上门测量体温,组织村“两委”干部包保到户,密切跟踪管理,确保居家隔离规定严格落实。他第一时间与派驻单位联系,争取疫情防控资金,多方协调社会资源,连夜驱车近百公里购置口罩,及时分发给每一位村民,全村未发生一起感染或疑似病例。
张磊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合肥人,在合肥市区出生、长大、求学,自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后又一直在省直单位工作,没有一点农村经验。驻村扶贫是其第一次体验农村生活、第一次到基层一线工作。然而,他说:“脱贫攻坚是这个时代最浓墨重彩的篇章之一,作为一名青年,能够参与到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事业中,能够做这条路上‘一个小小的石子’,能够将自己的工作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此紧密的结合,我深以为荣、深以为幸。”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三年来,他的工作得到了组织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2018年底,郑楼村顺利通过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验收。2020年,郑楼村集体收入达到70余万元,被评为“省级卫生村”“宿州市文明村镇”,村党总支被评为“灵璧县先进党组织”,驻村工作队被评为省属单位“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0年,郑楼村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张磊先后获得2018年省委宣传部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被县委组织部评为2018、2019年度优秀选派帮扶干部。今年2月,张磊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像张磊这样扎根基层一线,助力脱贫攻坚的我校校友还有很多,他们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自己的青春,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书写自己的人生华章。他们用实际行动弘扬合肥工业大学的家国情怀,彰显学校七十多年来立德树人的办学实绩。